活动第三天,“萤火探兴”三下乡志愿服务队以文化传承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为双翼,持续深化实践内涵。
队员们首站抵达镇崔杨村。崔杨村地处冀鲁边区核心地带,抗日战争期间,这里是冀鲁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的重要活动中心,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萧华、津南地委书记马振华等领导人曾在此指挥作战,使崔杨村成为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支点。队员们在这里详细了解了崔阳村的地理位置、文化底蕴、村庄规划等,针对现阶段村庄发展的难点给出建设性意见,并与崔杨村合作建成”齐鲁师范学院大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

继首日对宁津蟋蟀文化的初步探访后,志愿服务队走进崔杨蟋蟀馆,系统梳理其历史渊源、文化符号与产业现状。通过文献研读、匠人访谈与非遗技艺体验,队员们挖掘出蟋蟀文化从“虫趣”到“非遗”的转型路径,并结合现代文旅融合趋势,提出“非遗+生态+研学”的创新发展建议,为传统技艺注入时代活力。

随后前往大柳镇郑庄村、大柳镇民俗展陈馆调研民俗文化,与大柳镇郑庄村合作建成”齐鲁师范学院百万大学生进社区实践基地“。志愿服务队还深入大柳水库,开展实地调研。通过水质监测、生态观测与数据比对,系统分析其与惠宁湖水库在调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周边生态协同上的差异。

撰稿:于迅
图片:高紫涵
初审:片康
复审:王志勇
终审:秦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