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专业介绍
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专业代码:081405T),是我院为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推进“新四科”建设背景下增设的一门本科专业。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是地质、地理、旅游管理和规划设计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工科专业,以服务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该专业既保留了地质学、地理学和旅游管理学等基础课程,又突出旅游地学特色,强调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与开发。该专业目前国内仅有东华理工大学、河北地质大学、青海民族大学、滇西应用技术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以及齐鲁师范学院等高校。
02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服务黄河国家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为宗旨,旨在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专业人才。通过整合“地学+旅游管理+规划设计”的跨学科知识体系,让学生学习并掌握地学(地质学、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同时深入理解旅游市场运作和管理策略,以及规划设计的方法和应用,以便在地质遗迹开发与保护、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地质公园规划与开发、旅游策划与规划设计、旅游管理等领域进行有效的研究与实践。强调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鼓励其参与科研创新活动,使其具备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解决专业问题,以适应旅游地学及规划领域的发展需求。
03专业特色
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的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其跨学科的课程设置、实践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以下是该专业的几个主要特点:
跨学科学习:该专业融合了地理科学、地质学、旅游管理和城市规划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实践,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知识视野和多样的技能培养。学生不仅学习地理信息系统(GIS)、自然资源管理等技术性强的课程,还需掌握旅游规划等应用性知识。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专业课程设计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将有机会参与到真实的旅游规划项目中,如野外地质考察、项目设计与评估等。这种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增强其职业技能。
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专业注重培养学生使用现代技术的能力,如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和数据分析等,这些技能在现代旅游规划与管理中扮演着核心角色。
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了解全球旅游发展趋势,同时注重本土实际情况,研究和解决本国乃至本地区的旅游规划与管理问题。
04主要课程
旅游地学概论、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学、地学旅游规划与开发、地质公园学、测绘与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制图等课程。
05培养模式
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涵盖三个主要方向:旅游地学、旅游教育和规划设计。该专业的培养模式设计科学合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第一年:集中授课
在第一年,所有学生将接受统一的基础课程教育。这些课程涵盖地质学、地理学、旅游管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这一阶段通过集中授课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各个方向的基本内容,拓宽知识面。
第二年:方向分流
在第二年,学生将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具体的研究方向。通过兴趣爱好和职业目标的匹配,学生可以在以下三个方向中进行分流:
旅游地学方向:着重培养学生在地质遗迹的调查与评价、地质公园的规划与开发、旅游资源的调查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旅游教育方向: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教育学和旅游管理的基础知识,能够胜任旅游管理教育、研学基地及景区的研学教师等岗位。
规划设计方向:培养学生掌握规划设计与旅游管理的基础知识,能够进行旅游项目的策划与管理、旅游规划设计、景区规划与开发等工作。
06师资情况
旅游地学与规划专业现有一支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和职称职级搭配优良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学缘结构、背景合理,教师毕业自中国科学院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水平大学。现有兼职硕士生导师3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0人,博士后4名,教师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比例达100%。山东地理学会常务理事1人。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任教师既具有较完备的专业教学理论结构,又具备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
学术科研方面,教师近几年先后主持参与课题项目23项,其中国家课题项目4项,主持省级科研项目10项,横向联合项目9项,在各级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5篇,出版著作和教材9部,获得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并获得多项国家、省级荣誉,是一支业务素质高、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团队协作意识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组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绿色低碳青年创新团队”(2023年被评为省级青创团队)和“乡村振兴规划设计服务团队”。另外,还筹建了“深地深海探测与地质时域变化创新研究团队”、“地表环境遥感动态监测创新团队”、“研学旅行与旅游技能培训服务团队”以及“地理信息集成与生态遥感团队”等。